资本的游戏套路真是经典三部曲:先是亏本抢市场,然后垄断后抬高价格,最后用数据来制造高估值。你看某快递巨头,财报显示连续11个季度亏损,不算加盟商的投资,光自己就烧了200多亿,结果照样顺利上市,市值还超过了通达系里三家老牌企业。华尔街那些精明的“狼”们心里跟明镜似的:每亏损一个亿,就意味着又拿下了0.3%的市场份额。那些被挤垮的中小物流公司越是惨不忍睹,就越能凸显平台“重构行业”的伟大形象。
其实他们运的根本不是货,而是数据包。你可能以为他们靠赚运费差价发财?那可太天真了。当老张们还在琢磨怎么多塞两件货才能多赚点时,资本早就把每一张运单都拆解成了数据金矿:发货频率能暴露工厂的产能,收货地址能勾勒出商业地图,品类的变化则预示着行业的兴衰。有家上市物流公司,光是把这些数据打包卖给金融机构,季度收入就暴涨了好几个亿。更绝的是他们构建的金融闭环。电子面单变成了授信的依据,月结运费能衍生出供应链金融,就连司机的加油卡都能搞证券化。这就像外卖软件最后都变成了小贷公司一样,现在物流APP首页都在推“运费白条”。资本发现了一个秘密:送100件货的利润,还不如放一笔10万元的贷款来得多。
老张最近遇到一件怪事:明明自己的报价更低,但客户总是说“平台系统自动分配的”。他不知道的是,这个流量黑箱早就把中小玩家的出路给堵死了。某平台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,他们的算法会优先把订单分配给“战略合作承运商”,而这些承运商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都接受过平台的股权投资。这简直就是外卖平台“二选一”战术的翻版。你想接单?就得用平台指定的TMS系统,买平台认证的GPS设备,甚至还得给自己的车贴上平台的logo。华南地区有个车队老板苦笑着说:“现在不是我们在开车,而是车在帮平台收集路况数据呢。”
那些还能勉强活下去的传统物流商,基本都进化出了特殊的生存技能:
1. 专线特化:专门做某类特殊货物,比如易碎品、危险品,这些领域大平台的服务标准化还没完全跟上。
2. 熟人网络:靠着二十年积累下来的厂长关系硬撑着,虽然年轻人更喜欢在线上下单。
3. 灰色地带:用一些“野路子”,比如“套箱”(大箱套小箱规避体积计费)、“改品名”(重货报轻货),还有偷重偷方之类的。
但这就像三文鱼洄游,这些技巧不过是在延缓死亡的时间罢了。某行业报告显示,2023年中小物流企业注销的数量同比激增了43%,而同期某平台新注册的司机却增加了好几百万。
最讽刺的是,现在连卡车本身都成了金融产品。某新能源车厂推出“以租代购”方案,表面上是帮司机减轻负担,实际上年化利率高达24%。更别提那些被强制捆绑的车载智能终端了——司机的每一次刹车,都在为平台贡献驾驶行为数据。老张的东风天龙跑了80万公里,仪表盘上的故障灯亮得像圣诞树一样。但他不敢换新车,因为新车要装七个摄像头,“跟开移动监控站似的”。隔壁的老王上个月刚把车抵押给了平台的金融公司,现在每单都要被抽走15%的“系统服务费”。